收获的不仅仅是大奖

信息来源:学院办公室   点击次数:  发布时间:2010-01-14

2009年国家二等奖1项;

2008年国家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2007年国家二等奖1项;

2006年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自2006年第一次获得数学建模国家级奖项以来,学校已连续四年获国家奖。然而对于参与师生来说,收获的不仅仅是大奖。

化工061班学生顾斌斌2008年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全国二等奖。他深有感触地说说:“参加竞赛对知识的理解会有突破性进展。”“比如说神经网络,课堂学习后我只笼统地知道这个名词的概念,备战竞赛中通过实际建构,我了解了它如何运作、数据输入后如何产生结果,还发现这和我们化工专业中的软测量有相通之处。”

“建模就是把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抽象出来,建立问题的内在联系,然后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的信计061班学生黄俊说,2007年全国大赛的题目之一是高等教育区域成本核算,2009年的一题是医院床位分配,这些都是现实生活中问题会碰到的问题。

参赛时要用到Matlab、SAS、Lingo、Lindo等多个甚至十多个软件,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软件的学生要认认真真学会这些软件才能顺利完成试题。比赛最后以论文形式提交成果,从拿到题目到交卷的72小时内,选手要经过资料收集、分析、建模、编程、论文撰写等多个程序,最后交出一份长达几十页的论文。2008年选手自动化061班林芳说:“我们最后提交的论文有53页,是当年学校参赛各组中最长的一份。”72小时内完成这样一个“长篇大论”,对选手文献检索、分析、资料编辑、文字表述等能力的要求可想而知。如今已是大四的林芳说:“毕业论文的规范至少我是不怵了。”黄俊则说:“要解题,靠书。肯定不够,要储备更多知识。”选手们通过参赛普遍对自己的综合素质更有信心了。

承办该项赛事的理学院总支书记苗红亚说: “相比专业性要求比较强的其它学科竞赛,数学建模竞赛面向全校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开放,近年校内几乎所有工科的二级学院都有学生拿到国家级奖项。现在年年学生参与面都在拓展,2008年参与校内竞赛的学生达到480余人。”

在理学院还有一支专门的数学建模竞赛指导团队,团队负责人朱勇珍老师说:“早几年我们也走了些弯路,通过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现在慢慢摸索到适合我们实际的路子。”每年他们都邀请浙大、浙工大等兄弟院校的专家来指导,也不断地送老师去培训,让老师更新知识。考虑经费,他们有时去“蹭”培训,“不交会务费去旁听,再找熟人复印点材料。”对竞赛指导团队,职能部门和理学院班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把竞赛当作事业去努力、去投入。”每年暑期,指导团队都要为参加全国比赛的选手进行为期40天的集训,有些同学半途放弃了,而老师们则不计报酬,舍弃休息日坚持着。上午3小时;理论课,下午2小时实践指导,晚上有时还要给学生开开小灶。说起40天的集训,林芳有这样的感受:“系统的知识补充和实战训练,让我们更加清楚如何有针对性地处理问题,就好像头脑中有了储备,有需要时知道从哪拿。”

 

                                           校报记者   宋柯